陸續介紹幾個老一輩中醫的成功經驗,供參考。
脫發是身體內在問題的一個表現,一個癥狀而已,中醫要通過其它癥狀和舌象脈象的綜合判斷,找到那個原因,對證選方。每人的體質不同,脫發的原因各異。
1965年張鳴九老中醫發表在《江蘇中醫》第3期的驗案
病例介紹
葉xx,男性,已婚,42歲,江蘇人,本院飲食部炊事員。
1964年3月初旬,自覺頭皮奇癢,多糠狀碎屑,用手搔抓,頭發紛紛脫落,發展為成塊成片脫去,不復再生。曾經某醫院皮膚科門診治療,給藥水洗擦及內服藥,相繼并注射維生素B12,理療一療程亦無效。后請該院中醫科診治認為精血不足所致,服參茸丸、桑椹膏等,癥狀亦無改變,滿頭除兩鬢尚存少許外,幾乎落盡,于7月9日,來我院醫治。
既往,有胃脘痛,勞累后或飲食不當便發作,甚則嘔吐食物或酸水,睡眠一般,二便如常,別無所苦。患者個性急躁,不愛多說話,除吸香煙外,別無其他嗜好,否認有冶游史。
檢查:兩鬢部有稀疏頭發,色澤欠潤,額頂枕部光禿,只剩細短灰白色毫毛,無癬塊發現,亦無陽性體征。脈象沉澀,重按稍弦,舌質暗淡,罩有薄白苔。
脈證合參為氣郁血瘀之象,乃思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書,載有“通竅活血湯”,能治脫發,不妨應用試治。唯此方中麝香一味,藥缺價高,思索再三,乃改用白芷代之,其余均按原方分量不變,處方如下:
赤芍一錢,川芎一錢,單桃仁研泥三錢,紅花三錢,老蔥切碎三根,鮮姜三錢,紅棗去核七個,香白芷后下一錢,黃酒半斤,將上藥煎后,加酒汁煎沸,每晚睡前服用,先服3劑。
7月16日復診,自訴:每劑遵醫囑服下后,覺頭皮發熱,能持續3小時之久,夜眠深熟,白天精神很好,3劑服完,落發停止,頭屑減少,乃按原方原量再服7劑,每劑服下,均有以往的感覺,落發之處,新發重生,色澤黑潤,比病前之發更稠密,隨訪觀察,半年來已鞏固而無脫落。

體會
查通竅活血湯條下載:“傷寒瘟病后頭發脫落,各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里內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亦是血瘀,用藥三付,發不脫,十劑必長新發。”
我初讀是書,對本方可治脫發癥,存在懷疑,認為脫發是皮膚病,應該用外用藥,才能對癥治療,而王氏用通竅活血湯,以促進新陳代謝機能,是否能符合理想?
另有一點,此方是治傷寒瘟病后頭發脫落,而本患者并未生過傷寒大病,居然頭發成片墮落,是否此方亦能適應?
再三思索,王氏所以創立此方,蓋根據中醫所謂“發為血之余”,血液瘀滯,發根失其營養,所以發癢脫落,倘血液流通,毛竅開放,可能恢復人體機能,除舊布新。況是方為活血通氣之藥,并借酒性上行,蔥姜發散之力,可以上達巔頂,以潤肌膚,雖未得麝香之通竅,但白芷亦能芳香宣竅,潤澤肌膚,去頭面皮膚風,古人用治頭痛及面脂,以此代之,功同而價廉,故大膽試治,不料竟能達到要求,從此更認識到古人理論和藥物療效,確實信而有征,筆者雖治一例,缺少經驗,愿把粗淺心得,供之同好,作進一步研究。
下次再說上海名老中醫顏德馨的經驗
上海名醫顏德馨,出生于1920年,2009年授予首批“國醫大師”稱號。1960年《上海中醫雜志》發表顏德馨的經驗《“生發丸”治療脫發癥》一文,概要如下:
脫發一癥,常見于中年以上之人,現代醫學并無特殊治療方法。祖國醫學認為本癥的發生,是標志著氣血的衰弱,所以臨床上常采用補氣補血的方法以治本癥,而以偏于補血方面為要著。我們從皇漢醫藥叢書丹方之研究一輯中,選擇了“二仙丹”一方,改名為“生發丸”,試用于臨床,覺得效果良好。
藥物:側柏葉四兩 全當歸二兩
制法:上二味,焙干,共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 每天早晨, 以淡鹽湯送下三錢, 一日一次, 連續服用20天為一個療程, 如必要時可以繼續服用, 并無不良反應。

機理:側柏葉和當歸,是中醫常用于血分方面的藥物,前者往住用以止血,后者常用以行血、補血、活血, 為婦科中的要藥之一。兩味雖同屬血分藥, 但在性能上講, 一種為止血,一種主要為行血,一止一行,其中或有“相反相成”的道理。
結果:1959年3月份開始,試以“生發丸”治療本癥,經觀察30例以上,,效果滿意。30例中,年齡最小的為18 歲,最大的為50歲, 其中以年齡在30歲左右的已婚男女為最多,占90%萬以上。脫發現象,大多在梳洗時脫落較多,每次脫發量最多的, 可以掩成一個小團,有的甚至以手一摸即落下許多,所存頭發依稀可辨。經予以“生發丸”內服,約服20天后,即見脫發顯著減輕,且有新發生長,有的病例服藥10天后即見好轉,但亦有需連服兩料方可見效者。發現年齡在50歲以上者效果較差, 已成禿頂現象者,效果也不好。可連續服用至3-4個療程,并無發現何種不良反應。
顏老在《活血化瘀療法臨床實踐》一書中曾對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和生發丸進行過論述:王清任論脫發皆緣血瘀,適用于病后術后,或兼有瘀血指征者,用活血化瘀或補腎化瘀的療法,較單純用補腎藥為優。一般脫發則用“生發丸”較好。禿頂者中醫名為“油風”,又名“鬼剃頭”,可用外洗法,一日二次,可促新發生長,收效頗捷。
“生發丸”對于瘀血指征的患者以及禿頂患者效果不明顯,對于禿頂患者,顏老主張用外洗法:
【配方】川藁本9克,白芷9克,蘄艾9克,藿香9克,荊芥9克,防風9克,川芎9克。
【用法】上藥用紗布包好,加水300毫升,煎熱后外洗頭部,一日2次,每劑可用3天。
另外,對于血瘀型的脫發患者,顏老多用活血化瘀或補腎化瘀的療法,此類患者多見于病后或術后引起的脫發。顏老曾經接診過一位行子宮全切術后引起脫發的患者,患者除頭發稀疏、毛發枯槁外,沒有其他癥狀。活血化瘀、佐補益肝腎之方:
【配方】桃仁9克,紅花4.5克,赤芍6克,川芎9克,雞血藤30克,川斷9克,狗脊9克,當歸9克,黃芪9克,補骨脂9克。
【用法】水煎服。
患者服藥一段時間之后,發現有新發生長,顏老于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首烏12克,繼續服用鞏固,直至“新發茁盛,其色如墨”。
現代人常見的脫發是用腦過度、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所導致,多伴有睡眠障礙、精力不足、甚或容易感冒、頭暈眼花、夢遺失精等。適用的處方是《金匱要略》中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金匱要略》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北京中醫雜志》1988年第1期發表的陳兆洋醫生的案例:
劉XX,男,41歲,干部,1982年10月15日初診。身體不健,經常罹患感冒,此次發病纏綿不愈,繼而頭發成片脫落,呈不規則形,脫處頭皮光滑,無痛癢。前醫曾用首烏片、桑麻丸、神應養真丹等治療,病情反復,頭發將近脫光,伴有畏寒汗出,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無力,脈證合參,辨為衛陽虛弱,發失溫煦而脫落,治宜溫衛固發。
方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味治之:桂枝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6克,生龍骨10克,生牡蠣10克,炮附子10克,黃芪15克,生姜6克,大棗10克,水煎服,15劑。藥后患者精神振作,脫發處已有絨毛狀毛發長出,原方加當歸10克,繼服30劑。半年后隨訪:自述服上方20劑后,頭發全部長出,且逐漸變黑。現發黑光澤如常人,未再脫落。
水濕內阻所致脫發也很常見,適合的方劑是五苓散(豬苓9g,澤瀉15g,白術9g,茯苓9g,桂枝6g),有中成藥五苓膠囊。適合用五苓散的人往往有口干、易出汗、小便不通暢或小便次多量少,舌體胖大水潤、有齒痕。
《中醫雜志》1986年第8期曾報道名中醫彭靜山的經驗:
脫發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用五苓散往往收功。禿處先生細發,由淡紅而漸黃,逐漸呈黑發而恢復如初。若禿處頭發皮光亮,毛根毛囊全遭破壞,則醫治無效。五苓散何以能治脫發?“凡肌表經絡之病,濕由外而入者也;飲食氣血之病,濕由內而生者也。”(吳儀洛)五苓散主要功能是利濕的,“燥可勝濕”濕去而頭皮恢復正常功能,自然頭發光澤。五苓散入足太陽膀胱經,使濕氣去,有利于血液循環,血榮于發,禿發可以重生,起到治脫發的良好作用,屢試皆驗。
以上就是【特別是最后一個!速看(脂溢性脫發真的無法治愈嗎女性)脂溢性脫發真的就治不了了嗎-脂溢性脫發真的無法治愈嗎?】的全部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