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快,把這一箱搬上車就出發,一定要在11點半之前把飯送到。”11點,在四川天府新區萬安街道一家社區食堂,剛出鍋的午餐正在被按份放入保溫箱,準備裝車送往位于西博城附近的隔離酒店。
看到車輛出發,現場負責人趙世達撥通了支部書記楊健的電話:“報告書記,今天的食材消殺憑證已經上傳,午餐正在配送,晚餐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電話里傳來回復:“辛苦了,一定要保證準時將盒飯送達,讓一線工作人員吃上一口熱飯。”
這樣的對話每天都會上演。
11月4日,成都源本創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源本生鮮)接到保障通知,為一線防疫人員提供每日三頓安全營養配餐。
疫情之下、寒冬之日,對于身處隔離酒店的市民和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者來說,一份份地道的“川味”盒飯,不僅填飽了胃,也溫暖了心。
記者來到位于天府新區新經濟產業園D區的成都源本創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大廳時,該公司黨支部書記楊健正在和負責配餐保障的支部黨員趙世達對接當天的配送事宜。雖然目前配餐數量在不斷減少,但是每天上午準時聽取當日的保障情況以及防疫一線的人員反饋,已經成為楊健的工作日常。
“我們是11月4日上午10點接到配餐保障工作的通知,說實話,壓力很大。”楊健介紹,去年1月,疫情發生初期,源本生鮮就已經參與到防控保障工作中,企業供應鏈為全國30余城市保供“生鮮包”,將生鮮食材送達抗疫一線人員手中。但是相較以往,這一次的任務顯然更加具有挑戰性。“負責‘熟食’保障配送還是頭一次,需要在食品安全方面考慮更多因素,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時期。”楊健說。
聞令而動,源本生鮮黨支部立刻舉行會議,商量保障方案。“首先要確定可以制作餐食的地方,我們在現有的供應鏈里尋找合作的中央廚房,幾經篩選,敲定位于萬安街道的成都新禾良食,這家長期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餐食的中央廚房,并迅速擬定菜譜。”楊健介紹,在經過緊急采購配送、聯系中央廚房后,當天下午1時,黨支部終于確定了保障方案,用時3個小時,并于第二天開始正式向各個點位供應餐食。
記者了解到,從11月5日開始保障配餐以來,源本生鮮黨支部高峰時每天供應的餐食達2400余份。
青椒肉絲、土豆燒排骨、回鍋肉、萵筍肉片、熗炒瓢兒白、糖醋蓮白……每周提前制定下一周的菜單,既要保證美味,又要注重營養。記者注意到,在采訪當天的飯菜中,仔姜提味,蒜瓣增香,兩葷兩素加一碗熱湯,熱氣中飽含著制作人的用心。
“考慮到隔離點位人群運動量不足的情況,每天有超過5種以上蔬菜配置。”據中央廚房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定制菜單時,營養師特別選取如胡蘿卜、青椒等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蔬菜搭配,同時以蛋白補充為主,既能補充能量又不會吃完“犯困”。
“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為了保證供應的方便和衛生,我們緊急采購了上萬個一次性飯盒,到手才發現‘買小了’,不如想象中那么‘能裝’。”楊健告訴記者,公司連夜出動重新采購飯盒,采取飯菜“組合”在一起的方式,“讓隔離群眾和防疫人員吃好吃飽”。
11月7日,立冬這天凌晨3時,成都氣溫驟降至5℃,成都新禾良食生產車間里卻熱火朝天,一邊是源本生鮮供應鏈運來的食材,源源不斷地卸車入庫,兩家公司一家保供、一家保做,近百號人通宵達旦,爭分奪秒緊急趕制800余份兩葷兩素+熱湯的營養餐食。
早上6點,天還未亮,全程熱鏈配送的營養餐送達。在四川天府新區萬安街道隔離點、麓山社區核酸采集點、雅蘭社區核酸采集點及隔離點寒風中堅守一夜的醫務工作人員、配合防疫的隔離群眾,吃上了立冬的第一頓熱飯、熱菜、熱湯。
不僅要讓隔離群眾和防疫人員吃好吃飽,還要買得放心。“你看,這是我們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這上面可以看到所有食材供應商的相關資質證明以及食材基本信息。”楊健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升級后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時間緊任務重,公司組織了11名研發人員參與系統升級,黨支部的5名黨員主動帶頭加班,只用了36個小時就完成了食品溯源各個環節功能模塊的植入,新增核酸檢測、健康觀察等功能,確保防疫保供階段的食品安全。”
“面對疫情,沒有人后退一步。”楊健表示,接下來,他們還將持續做好食材保供工作,直至疫情結束。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曹凘源 攝影 李冬 編輯 宋和霄 校對 王戩
以上就是【大部分人都弄錯!越早知道越好(成都抗疫志愿者)成都戰疫英雄-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16) | 這份暖胃的盒飯 盛滿暖心的數字】的全部內容。


評論